首页 -政务公开

2018年浠水县公共文化服务年报
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12-31
  • |
  • 作者:县创建办
  • 阅读次数:108

一、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

1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。近年来,我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、十九大精神,贯彻实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,始终坚持“文化为民、文化惠民”的方针,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,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,着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。

一是投入资金1.066亿元新建了杂技馆。浠水杂技是省级非遗,是“浠水名片”。杂技馆既是浠水一大公共文化设施,也是一大地标性建筑,建筑面积8800余平方米(实际11000多平方米),观众坐席600余个,是我省除武汉杂技厅外的唯一专业杂技馆,历尽五年艰辛,现已完工开馆。前不久进行了两场演出,观众反映热烈,一票难求。

二是实施县“四馆”提能改造。图书馆、博物馆、纪念馆、文化馆多年老面目,难以满足群众需求。目前,“四馆”正实施改造升级。图书馆新馆已安排在市民之家北二楼,2168平方米。同时老馆投资200余万进行全面改造升级。博物馆对革命史展厅重新布展,争取100余万项目资金对古籍进行修复,正准备用项目资金250万元对文庙进行保护维修。闻一多纪念馆争取100万展陈资金重新布展,建设3D数字化展厅、馆藏文物展厅和书画展厅。文化馆对活动室进行了维修,正筹划收回正街门面,恢复老大门,方便群众开展活动。“四馆”及乡镇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,每年不少于300天,受益群众50余万人。

三是积极推动村(社区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。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,以文化广场为主体,加快推进村(社区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。目前,全县664个村(社区)已建成面积达600㎡以上文化广场有341个,百姓舞台137个,计划在明年年底前664个村(社区)全面建成村级综合文化中心,建成村级文化广场532个,占全县村(社区)的80%

四是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。目前,我县13个文化站全部没有达到国家标准。为此,县政府两次召开常务会,研究乡镇、村文化中心建设问题。准备今明两年对13个乡镇文化站进行新建、改建和综合利用等,实现全部达到国家三级站标准。目前,正启动洗马、蔡河、绿杨、白莲、关口站建设。

2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。

一是坚持抓好文化精品生产。县楚剧团编排大型现代反腐倡廉剧目《围猎》并在全县巡演,反响良好。县杂技团与武汉杂技团合作,参与打造大型杂技剧节目《江城》,排练了《球技》、《车技》、《转碟》、《太空漫步》、《力量》、《鞭技》、《飞斧》等一系列节目。表现浠水优秀民警吴俊英勇事迹的电影《英雄无悔》正在拍摄中。

二是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。组织文化系统各单位常态化开展送文化“三下乡”活动,坚持一村一年一场戏、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服务,对贫困村送戏、送图书、送电影、送展览、送文化体育器材,送文化培训,“两团”惠民下乡演出每年400余场,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7788场,全县97个贫困村实现了在家门口看演出全覆盖。

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。充分依托传统节假日,在全县各乡镇文化广场、社区、校园开展各类文化惠民群众文化活动。春节期间,全县各乡镇举办各类型花灯、舞天狮子、舞龙、抬阁、唱大戏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。文化周、广场舞大赛、民歌民舞展演活动更是万人空巷。季度性的开展了送文化、卫生、科技等“三下乡”活动。全县共有文化协会15个,文艺团队1256个,为全市第一。组织全县广场舞协会、京剧票友协会、黄梅戏友协会、民间艺术协会、音乐家协会组成红色文艺轻骑兵在全县13个乡镇进行宣传十九大文艺巡演,打造文化进万家惠民巡演品牌。全县13个乡镇文化站,结合本土文化资源,打造地方特色文化,呈现一镇一品。如省非遗项目洗马镇花灯会每年盛况空前,白莲镇的红叶节、巴河镇的天狮子、龙灯会等等都影响巨大。逐渐形成了以广场文化周、送戏下乡、三下乡、广场舞大赛、民歌民舞展演、一镇一品的品牌文化,影响巨大,深受群众好评。

四是打造“非遗”品牌的影响力。积极打造省级非遗项目“洗马花灯”、“巴河天狮”、“浠水民歌”活动的开展。每年的洗马花灯更是吸引周边县市数万人到洗马镇观看。浠水民歌更是成为浠水每次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,周白、李柳媛演唱的《叫声我的哥,叫声我的姐》参加鄂豫皖三省四市“唱响幸福大别山”民歌总决赛获原生态组一等奖,赴山西参加16省民歌大赛获优秀歌手奖。

二、存在的问题

1、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突出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、引进和使用机制不完善,人才队伍结构失衡,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。县文化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闻一多纪念馆、楚剧团、杂技团等单位一些专业(技术)岗位长期缺岗或少岗,严重制约了事业的发展。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身份不明确,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。

2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。由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责任主体不明确,我县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生产和投入不足的问题;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渠道有限、供给方式单一的问题。按照当前创建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,全县每个行政村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,按我县664个行政村(社区)计算,1年需要供给文艺演出2656场,而目前我县主要依靠县楚剧团、杂技团送戏下乡惠民演出,1400场左右,不到标准的六分之一,缺口巨大。没有充分发挥社会文艺团体演出服务的作用。

3、公共财政投入整体较低。我县2017年投入文化资金8800万元,按常住人口88.2万人计算,人均为99.9元,与目标值150元,相差人均50.1元。县级公共文化机构基本运行及业务活动经费不足,人员经费极度缺乏。县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严重不足,全县人均年增新书量为0.007册,人均藏书量为0.22册,整体偏低。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活动经费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文化活动经费更是微乎其微。

三、意见和建议

1、抢抓机遇,提升基础设施建设。建议抓住此次创建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有力契机,利用两年时间整体提升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,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。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,建好文化设施,打造好文化精品,开展好文化活动,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。重点抓好“四馆一站”建设和村(社区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,争取2018年洗马、蔡河、绿杨、白莲、关口5个文化站建设资金400万元到位,以便乡镇及时启动完成建设任务,到2020年建设完成其余8个文化站达标建设目标。对新建村级文化广场和百姓舞台采取以奖代补方式,每村补助5-10万元,打通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。    

2、创新方式,促进图书馆、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。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,积极探索县图书馆、文化馆总分馆制运行模式,建立以县级“两馆”、13个乡镇文化站、664个村(社区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三级网络,积极创新文化传播渠道,加快推进数字文化建设进程,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,促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,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。

3、建管并举,切实发挥文化阵地服务功能。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和责任,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东风,抓好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博物馆达标建设,抓好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(文化站)达标建设,抓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,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、党员教育、科技普及、普法教育、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。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,分批次配套一批文化、体育、广播器材。切实发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繁荣农村文化、引领乡风文明的作用,真正使其成为教育群众、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。

4、精心组织,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,组织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工程,精心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。加强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力度,以“ 两团”为主体,以社团为补充,扎实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演出,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精神食粮。

5、大力培训,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。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,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。加大协调力度,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专干和村农家书屋管理员,确保乡镇文化站有1名公益性事业编制,1-2名公益性岗位人员,确保基层有人抓文化工作,有人干文化工作,推进农村文化工作正常开展。通过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和举办文化培训班、选派文艺专业人员到基层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和送文化下乡等方式,全力做好群众文化培训和辅导工作,提升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。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,构建参与广泛、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、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。 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81228